560 份有效问卷,医务人员视角下的现状研究
日期:2025-09-16 14:26:17 浏览次数:

参考文献:《
基于医务人员评价视角下我国主诊医师负责制现状研究

文章作者:杜永辉、 蒋 锋、 董恩宏、 戴晓娜韩允瑞刘庭芳

导语

基于医务人员评价视角,对我国主诊医师负责制现状展开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医务人员对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后的查房质量与效率评价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医务人员对主诊医师负责制实施后的医疗质量与效率评价较高,分别为 4.19±0.134 和 4.21±0.207。且人口学差异并不显著。其中,人际沟通与查房质量呈现显著正相关性;人际沟通、医学教育均与查房效率表现出显著负相关性。
 
由此得出结论:实施主诊医师负责制能够有效落实查房过程中的医疗内容、人际沟通和医学教育活动,进而提升查房质量与效率。然而,同时也需要平衡好医患沟通、临床教学与医疗效率之间的关系。
 
什么叫主诊医生负责制?

 

主诊医生负责制是一种医疗管理模式,其核心在于由具有相应资格的主诊医生全面负责并实施患者的门诊、住院、手术、会诊以及出院后随访等一系列医疗活动。
主诊医生负责制是指由一名主诊医师(通常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资格)带领若干名主管医师(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资格)和经治医师(住院医师)组成一个医疗小组,该小组全权负责患者的医疗工作。
主诊医生负责制强调主诊医师对医疗质量、效益、绩效考核及分配具有决策权,并承担主要管理责任。同时,该制度促进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了责任心,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医疗内涵质量。
 
与传统三级医师查房有什么差异与不同?

 

主诊医生负责制与传统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在医疗管理、责任主体、医生角色以及患者体验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下是对两者主要区别的详细分析:
01
管理差异化
 
 
医疗管理模式,主诊医生负责制:
强调由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主诊医师全面负责患者的医疗过程,包括门诊、住院、手术、会诊以及出院后随访等。
主诊医师率领医疗小组(包括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资格的副主诊医师和住院医师)实施一系列医疗活动。
主诊医师对医疗质量、效益、绩效考核及分配具有决策权,并承担主要管理责任。
传统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分为科主任、主任医师或主治医师、住院医师三个级别,分级进行查房。
查房频率由低至高,高级别医生负责医疗决策,但可能与患者接触较少。
该制度在过去医生不同质的情况下,由高级别医生把关决策,保证了医疗质量,但随时间推移,其弊端也逐渐显现。
02
责任差异化
 
 
责任主体,主诊医生负责制 :
 
明确了主诊医师作为医疗小组的负责人,对患者的全程医疗负责。
责任主体清晰,有助于减少医疗差错和纠纷。
传统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
责任主体可能相对模糊,尤其是在高级别医生与患者接触较少的情况下。
一旦出现医疗事故,可能存在权责不清的问题。
03
角色差异化
 
 
医生角色与成长,主诊医生负责制 :
有助于年轻医生在主诊医师的指导下快速成长,提升临床能力。
保障了医生在规范化培训结业后即可独立开展医疗工作。
传统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年轻医生可能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独立进行诊疗活动,影响其成长速度。
高等级医生长期不与患者直接接触,可能在决策上容易脱离实践。
04
患者体验差异化
 
 
 
患者体验,主诊医生负责制 :
患者可以得到由同一名主诊医师全程负责的高效、优质、连贯的医疗照护。
减少了沟通环节和因沟通问题导致的医疗差错。
传统三级医师查房制度 
患者可能需要面对不同级别的医生,影响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和一致性。
在沟通上可能存在更多障碍,增加医疗差错的风险。
结语
 

综上所述,主诊医生负责制相较于传统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在医疗管理、责任主体、医生角色以及患者体验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患者需求的不断提高,主诊医生负责制有望成为未来医疗管理的重要模式。

然而,在实际推广过程中仍需注意权力分配、医生培训以及患者沟通等问题,以确保该制度能够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

 
关于中科厚立
 
中科厚立信息技术(成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由美国知名医院管理专家、数学和统计学博士、信息化管理专家以及国内知名医院管理专家、信息IT团队共同组建的一家服务于医疗行业的数据分析及医院管理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秉承“深度医疗数据分析推动医院精益管理”,致力于将国外先进的医疗管理经验带入国内医疗行业,用医疗大数据建模分析方法及工具提升国内医院精益化管理能力。公司自主研发的“DMIAES(医院管理智能分析及评估系统)”,集医疗管理国际标准、医疗专业特性、大数据分析、数据建模、机器学习、医疗信息化及IT技术、医疗管理综合解决方案为一体,旨在解决医院管理中质量及数据之间不可比的难题,填补国内医疗数据专业分析的空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