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夏天,对于全国各级医院来说,注定是一个充满挑战与变革的季节。随着国家医保局《关于做好 DRG/DIP 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的全面落地,DRG/DIP 2.0 版分组方案在所有统筹地区正式启用。
这场始于 2019 年的支付方式改革,经过六年试点探索,终于从 "政策导入期" 转入 "全面深水区",彻底颠覆了医院延续数十年的运营逻辑。当医保支付从 "按项目付费" 转向 "按病种打包付费",当 CMI(病例组合指数)成为撬动医院质量与效益的核心杠杆,一场关于病种成本管理的攻坚战,正在全国 2.4 万家公立医院悄然打响。
改革浪潮下的双重压力:医院与科室的生存新挑战
医院层面: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核算的战略阵痛
医保支付模式的革新,彻底改写了公立医院的收入规则。以往“做多少项目、报多少费用” 的敞口报销已成历史,如今医院必须在固定病组费用内完成全流程诊疗,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亏损。曾经占据医院收入半壁江山的药品耗材收入大幅缩水,检查检验收入也因分组标准固化难以增长,这种“双向挤压”让医院不得不在有限资金内精打细算。
科室战场:临床路径与成本核算的双重绞杀
在科室微观层面,医生的诊疗行为正经历“双重审视”—— 既要遵循临床指南确保医疗质量,又要在 DRG 分组细目下进行实时成本测算。某骨科医生坦言:“过去给老年骨折患者用进口关节假体,现在要先查 DRG 组的材料费用限额,超过 8000 元就可能吃掉整个组的结余。”这种诊疗选择的转变,本质上是临床专业性与经济合理性的深度博弈。
而新兴科室如康复医学科,在 DIP 病种付费模式下,需要精准定位“低资源消耗 - 高患者满意度”的病种组合,避免陷入“有服务量无经济效益”的发展陷阱。这场变革不仅搅动了医院的收入结构,更对学科发展、设备采购等战略决策提出了更高要求,考验着医院在新规则下的生存智慧。
面对医保支付改革带来的全新挑战,公立医院亟需探索破局之道。在这场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变革中,基于病种的全链条成本管控体系构建,成为医院提升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抓手。
破局之道:基于病种的全链条成本管控体系构建
战略锚点:以CMI为核心的病种结构优化
公立医院若想突出重围,构建基于病种的全链条成本管控体系成为破局关键。CMI(病例组合指数)作为 “病例难度加权系数”,不仅衡量着医疗服务的复杂程度,更在 DRG 付费体系中扮演着经济杠杆的角色。
在 DRG 结算时,CMI 值为 1.2 的病组相比 0.8 的病组,能多获得 40% 的点数收益。这种“难度溢价”特性,促使医院将目光投向高 CMI 值病种,既能通过攻克疑难病症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又能优化医保结算收益,实现医疗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
精准筛选:波士顿矩阵在病种管理中的创新应用
构建病种评估的"双维度坐标系"
以病种CMI 增长率(反映技术提升潜力)为横坐标,医院内“市场”占有率(该病种收治量/全院同 DRG 组收治量)为纵坐标,将科室病种划分为四大象限:
明星病种(高增长+高占比):建立 "技术标杆-成本标杆" 双标杆管理体系
金牛病种(低增长+高占比):重点实施标准化临床路径降低变异率
问题病种(高增长+低占比):需突破学科壁垒建立多学科诊疗(MDT)机制
瘦狗病种(低增长+低占比):建议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
对于明星病种,科室应强化资源倾斜,搭建高端技术人才梯队,引进前沿医疗设备,持续提升诊疗技术壁垒。针对金牛病种,科室需聚焦流程优化,通过制定标准化临床路径,减少诊疗过程中的随意性和资源浪费,稳定收益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更高效、同质化的医疗服务。
面对问题病种,科室要打破学科间的沟通障碍,联合多学科力量组建专业团队,开展MDT 诊疗模式,整合各领域优势资源,攻克技术难题,提升诊疗能力。而针对瘦狗病种,科室可主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协作机制,有序转诊患者,释放医疗资源,将精力集中于更具发展潜力的病种。
科室发展中,问题与瘦狗病种策略调整为资源优化指明方向。若提升医院整体运营效能,需聚焦高价值病种成本优化。作为医院运营关键环节,成本管控贯穿诊疗全流程,尤其在高价值病种领域,从人员到设备等要素的精细化管理,是提升经济效益与医疗质量的核心。
成本解构:高价值病种的全要素成本优化
人员成本:建立 "诊疗难度 - 人力配置" 动态匹配机制
打破固定排班模式,推行"病种专班制":针对高CMI值组建专业团队。通过设立专项绩效激励机制,重点奖励对CMI 值有突出贡献的医护人员,有效激发团队积极性,大幅提升人均工时效率。同时,针对低 CMI 值病种诊疗存在的人力闲置问题,医院创新建立“低CMI病种人力池”,将负责基础诊疗的医护人员纳入全院统一调配体系,打破科室壁垒,均衡人力资源分配,显著改善了医护团队 “忙闲不均”的状况,有效降低了内科等科室的人力成本。
设备成本:构建 "使用率 - 折旧率" 双轨监控体系
在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上,医院针对单价高昂的设备如3.0T 磁共振等,实施精细化管理策略。通过建立按病种使用台账,将设备折旧成本精准分摊到具体诊疗项目中,一旦发现某病种的设备使用成本接近或超出 DRG 支付标准的合理范围,便迅速启动替代方案评估,选择更具性价比的设备或调整检查方案。同时,借助 “设备效能仪表盘” 进行实时动态监控,及时优化设备使用流程,有效提升设备利用效率,降低单例检查成本,实现设备资源的高效利用与诊疗成本的合理控制。
床位成本:打造 "周转率 - 治愈率" 正向循环链
为提升床位资源利用效率,医院推行“床位病种适配性管理” 策略。优先将重症医学科(ICU)床位分配给病情复杂、治疗难度高的疑难病症,确保稀缺资源用在刀刃上;普通病房床位则重点保障适合快速康复的日间手术病种,充分发挥其高效周转优势。同时,设立 “术前准备中心”,集中完成各类检查项目,有效减少患者术前等待时间,优化诊疗流程,让床位资源在不同病种的诊疗中实现更科学、更高效的配置。
长效机制:构建"医院 - 科室 - 医保" 三级联动生态
为实现医保支付改革下的长效管理,医院构建“医院 — 科室— 医保” 三级联动生态。医院层面,通过大数据平台对各科室进行同比环比分析,精准掌握运营态势;科室可深入追踪每位医生诊疗行为,从病案记录、耗材使用到编码规范,实现全流程透明化监管。同时,建立与医保部门的常态化沟通机制,及时反馈政策执行难点,动态调整管理策略。这种三级联动模式打破信息壁垒,将精细化管理贯穿医疗服务各环节,既能保障医保基金合理使用,又能提升医院运营效率与医疗质量,形成可持续的良性发展闭环。
结语:在变革中重构价值医疗新范式
DRG/DIP 支付改革浪潮席卷而来,公立医院正站在医疗价值重构的十字路口。从管理维度,公立医院需构建全流程成本管理体系:覆盖入院前规划、住院期管控、出院后随访等环节。实践中,部分医院利用智能成本核算系统,将病种成本细化至诊疗项目和耗材单品,结合临床路径标准化管理,实现精准控费。
从发展路径看,DRG/DIP 改革推动医院转型,摒弃规模扩张,聚焦提质增效。通过病种成本分析优化资源配置,培育优势专科,强化核心竞争力。同时,将成本管控融入绩效考核,激发医务人员主动参与,实现医疗质量与运营效率协同提升。
这种竞争力,既体现在对医疗成本的有效控制,更体现在对医疗价值的深度挖掘—— 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创造出更大的健康效益,最终实现患者、医院与医保三方共赢的良性发展格局。
中科厚立信息技术(成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由美国知名医院管理专家、数学和统计学博士、信息化管理专家以及国内知名医院管理专家、信息IT团队共同组建的一家服务于医疗行业的数据分析及医院管理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秉承“深度医疗数据分析推动医院精益管理”,致力于将国外先进的医疗管理经验带入国内医疗行业,用医疗大数据建模分析方法及工具提升国内医院精益化管理能力。公司自主研发的“DMIAES(医院管理智能分析及评估系统)”,集医疗管理国际标准、医疗专业特性、大数据分析、数据建模、机器学习、医疗信息化及IT技术、医疗管理综合解决方案为一体,旨在解决医院管理中质量及数据之间不可比的难题,填补国内医疗数据专业分析的空白。
end